三索锦蛇

Elaphe radiata   Schlegel
   

  22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头体背棕黄色,眼后及眼下方有三条放射状黑线纹,枕部有一黑横纹;背前段两侧各有二条断续的黑色纵纹;背鳞中段19行,中央数行起棱;腹鳞超过200片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腾冲、陇川、景东1雄5雌,贵州罗甸、兴义、望漠、荔波13雄17雌1幼,福建福州、龙海3雄1雌,广东肇庆8雄5雌,广西南宁、环江、梧州、龙津、宜山7雄6雌,共32雄34雌1幼67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体全长1000 mm以上,雄性最长(1575+250) mm(广西环江),雌性(1735+305) mm(广西南宁)。头体背棕黄或棕灰色,体前段两侧各有两条断续的黑色纵纹,靠近背中央的两条较粗;腹面淡棕色,具有淡灰色的斑点。头侧由眼向后及眼下方有三条放射状黑线纹,顶鳞后有黑横纹。颊鳞1;眶前鳞1,福建1雄和广东1雌左侧2片;眶后鳞2(3),贵州罗甸1雄右侧1片;颞鳞2(3)+2(3),贵州望漠2雌分别为1+2和2+1。广东肇庆1雄后颞鳞左侧4片;上唇鳞9, 4-2-3, 3-3-3式,或8, 3-2-3式,少数10, 4-3-3或5-2-3式;下唇鳞8-11,前4-6切前颔片;背鳞21(20、19、23)-19-17 (15、16)行,中央5-9行微弱起棱;雄性腹鳞200-241,平均227片,雌性207-246,平均236片;肛鳞完整;尾下鳞成双,雄性74-99,平均95对;雌性54-98,平均91对。
文献记载:雄性尾下鳞可达101对(Pope, 1935: 261)。
雄性半阴茎不分叉,延伸至第11-12对尾下鳞处,近端刺区,远端萼区。刺开始都 很小,急速过渡为长达3mm的大刺(Pope,1935:261)。

大小

体全长1000 mm以上,雄性最长(1575+250) mm(广西环江),雌性(1735+305) mm(广西南宁)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区的河谷地带。白天活动为主。食鼠类、鸟类、蜥蜴类及蛙类,《贵州爬行类志》150页:剖析一例胃内有蚯蚓残存。是否蚯蚓为该蛇的食性抑或其他食物胃内所残存,有待证实。卵生,7月产卵,产卵数5-12枚,卵径(54-59) mm×(25-28) mm。激怒时常侧扁颈部身体呈“S”形作攻击姿势。
垂直分布:平原(广东)到海拔1400 m(云南陇川)。贵州采于340-700 m。福建采于800 m。云南哀牢山东坡水塘地区采于海拔400-1000 m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区的河谷地带。白天活动为主。食鼠类、鸟类、蜥蜴类及蛙类,《贵州爬行类志》150页:剖析一例胃内有蚯蚓残存。是否蚯蚓为该蛇的食性抑或其他食物胃内所残存,有待证实。卵生,7月产卵,产卵数5-12枚,卵径(54-59) mm×(25-28) mm。激怒时常侧扁颈部身体呈“S”形作攻击姿势。


海拔范围

垂直分布:平原(广东)到海拔1400 m(云南陇川)。贵州采于340-700 m。福建采于800 m。云南哀牢山东坡水塘地区采于海拔400-1000 m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福建(龙海、诏安、南靖、漳州、武平、龙岩)、广东(广州、肇庆)、西(南宁、龙州、宜山、瑶山、环江、西林、东兴、上思、玉林、睦边、凭祥、防城)、贵州(兴义、罗甸、荔波、望漠)、云南(麻栗坡、富宁、西双版纳、元江、双江、思茅、盈江、孟连、河口、腾冲、景东、陇川)

经济意义

系两广著名的食用蛇;可配制五蛇酒和三蛇酒供药用,治疗风湿性关节炎,神经衰弱等;胆也可入药。能食鼠类,灭鼠害。应予以保护,防止滥捕。

经济用途

系两广著名的食用蛇;可配制五蛇酒和三蛇酒供药用,治疗风湿性关节炎,神经衰弱等;胆也可入药。能食鼠类,灭鼠害。应予以保护,防止滥捕。